以科技创新、产教融合促进产业创新
来源:人民日报海外版 | 作者:Enrol | 发布时间 :2025-06-17 | 55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  城校融合实现“双向奔赴”。在我国大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背景下,强化城校合作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路径,也是实现教育、科技、人才等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方式。城校是荣损与共的共同体,城市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校提供的高素质人才和高水平科研成果,高校的发展必须依靠城市的基础保障,同时也在服务城市发展中优化学科方向、获得发展资源和提升竞争力。城校之间要进一步形成思想共识,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从培育新动能的高度不断深化教育、科技、人才协同,通过高质量城校合作推动高质量发展。

  合肥市与合肥工业大学共建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,围绕“提升智能制造产业竞争优势”这一主线,主攻高端智能装备、新材料及其制备工艺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、新能源与储能技术、节能环保技术及装备、健康与医疗设备、物联网及大数据七大领域,进行科技攻关和产业培育,助推“芯屏汽合”“集终生智”成为合肥现象级的产业地标。

  打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关键链路

  科技创新为产业创新提供核心动力,产业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应用场景和市场价值。科技创新只有进入生产过程,实现科技成果产业转化,才能推动产业创新发展。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,离不开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。当前,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,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支撑不够,必须密切与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,推动科技成果有组织转化,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  建立校企合作战略伙伴关系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,必须持续畅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通道,加快融通创新链产业链。合肥工业大学科研团队与行业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,成功突破了大型光伏电站用逆变器在并网稳定性与主动支撑、综合效率提升以及高效国产化IGBT技术等方面的众多技术瓶颈,实现了光伏并网逆变器、MW级风电变流器、微电网及储能变流器的产业化,引领了大型电站光伏逆变器技术及产业的发展,推动了高渗透率下大型光伏电站用并网逆变器的技术创新。

  建立创新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。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“实验室”走向“应用场”,要着力激活需求端,以诊断服务为抓手,帮助企业明确“真需求”、找准“真瓶颈”;要做实研发端,以产业需求为牵引,推进“真题真做”“实战实教”;要畅通转化端,以成果熟化联动产业培育为手段,打通科技成果转化“最后一公里”。政府联合高校企业设立中试资助基金,面向TRL3—TRL5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供早期支持,吸引校企形成成果转化接力。成立区域产业研究院和新产品验证中心,挖掘科技创新资源,绘制区域产业地图、产业技术图谱、专利特征图像,助力供需精准对接。合肥工业大学依托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,构建起“平台支撑—科技支撑—人才支撑—金融支撑—市场支撑”“五位一体”的科技企业培育体系,为学校科研团队提供初期需要的研发空间、资金和资源支持,助力一批高科技企业完成知识成果的落地转化。

  建立有组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。在做好有组织科研的同时,还要注重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。要健全各类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,激发相关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。构建“鼓励科技创新,支持高效转化”的良好生态环境,对成果研发与产业化间的技术创新阶段“补链”,打造“基础研究+技术攻关+成果转化+科技金融”的全链条创新生态。完善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,培育和引进市场化、专业化科技服务中介机构,建设“鹰眼式”技术经纪人队伍。创新科技金融产品,对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多品种金融服务,建立精准的金融灌溉科技成果转化体系,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全周期金融供给与科创需求匹配机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