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国家植物园里,“藏着”一处绿化垃圾处理厂。这座位于北园西北侧的处理厂,每年可“消化”约2万立方米落叶、枯枝等绿化废弃物,经粉碎、发酵、筛分等工序后,转化为4000立方米富含氮、磷、钾的有机基质。这些基质重新施用于园区改良土壤,每年能为公园节省约100万元肥料采购和运输成本。今年完成升级改造后,该厂新增液压翻抛、静音粉碎等设备,处理能力提升50%,产出基质肥力更稳定,未来还将打造为环保科普基地。
此外,各市属公园结合自身特色,探索出“绿废”利用的新路径。例如,百望山森林公园将抚育间伐的树干制成步道护栏、台阶,把枯枝落叶粉碎后,或直接覆盖地面,或用于堆肥还林;玉渊潭公园把废木料经彩绘拼接,制成园林景观;中山公园则将伐除杨树的枝干加工成坐凳,还搭建“昆虫旅馆”为小动物提供庇护,实现生态与观赏价值双赢。
市公园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,目前北京市属公园已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消纳方式,正持续推动“绿废”向可用资源转化。未来将联合科研单位研发有机肥料、生态铺装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,并以国家植物园为试点,拓展“公园—处理厂—城市绿地”闭环模式,将“绿废”处理服务延伸至周边社区,为城市生态循环建设提供更强支撑。
·释疑·
忽冷忽热降水多 红叶变色晚一周
每年深秋的北京红叶是市民游客热情期盼的秋日美景,然而今年这一美景却“姗姗来迟”——红叶较往年推迟变色一周。北青报记者了解到,不理想的气候条件是导致红叶变色延迟的主要原因。
“今年9月以来,前期温度持续偏高,无明显降温过程;进入10月后突然降温,却伴随长时间阴雨天气。这些都对红叶变色产生了不利影响。”中国科学院植物学博士史军解释说,红叶变色需两个基础条件:一是降温带来的昼夜大温差,二是晴天带来的强光照,二者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变色进程的滞后。直到10月31日,北京才逐步转晴,为红叶持续变色创造了有利条件。除了短期天气因素,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长期影响也不容忽视。史军表示,按往年经验,北京9月后降水会显著减少,但今年9月以来降水异常偏多,“这种剧烈的气候波动,植物难以快速适应”。
北京树木医学研究会首席专家、北京林业大学教授田呈明从植物生理角度进一步分析:秋末树叶衰老时,营养输送被阻断,低温晴朗天气会加速叶绿素分解,促使叶片变色。以黄栌为例,其叶片变红依赖叶绿素分解与花青素合成,而今年10月降温伴随的阴雨天气,导致叶绿素分解慢、花青素合成少,“所以前些天黄栌树叶看上去不红”。此外,黄栌白粉病和黄栌枯萎病等病害也加剧了彩叶的“不健康”状态。田呈明透露,本市一直在针对黄栌枯萎病等开展防治工作,目前平原地区防治效果较好,但山区控制难度仍较大。
据悉,北京红叶主要包括黄栌、枫树、五叶地锦、火炬树等植物叶片,而其它彩叶树种则在深秋时节会呈现红、黄、棕、褐、紫等五彩斑斓的景象,市民可抓住秋天的尾巴,前往观赏。
©2020-2026 ENROL INTERNATIONAL, All Rights Reserved. 备案号:苏ICP备13048603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