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州乡村旅游走出“美美与共”之路
来源:中国旅游报 | 作者:Enrol | 发布时间 :2025-11-13 | 4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前不久,联合国旅游组织在湖州市安吉县揭晓2025年“最佳旅游乡村”名单,湖州市南浔区荻港村凭借“生态保护—文化传承—乡村受益”的发展模式入选。2021年,安吉县余村便入选了首批“最佳旅游乡村”。至此,湖州成为全球唯一拥有2个“最佳旅游乡村”的城市。

作为“两山”理念诞生地、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,从余村的绿色蝶变到荻港的古村新生,从绿色旅游的蓬勃兴起到乡村振兴的步稳蹄疾,湖州走出了一条生态美、产业优、百姓富的特色乡村旅游发展之路,以“各美其美、美美与共”的生动实践,展示了中国乡村发展新图景,让世界看见未来乡村发展的更多可能。

千村千面尽显魅力

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。余村曾是依靠开山采矿、兴办水泥厂发展经济的村庄,经济增长的背后是生态透支的沉重代价。在“两山”理念引领下,当地经过20余年的生态转型与不懈坚守,绿色发展成效显著。如今,万亩竹林成了滋养村民的“绿色银行”,竹乡的生态底色愈发鲜亮。

如果说余村的“绿”是生态本色,那么荻港村的“水”则是文化之魂。大运河穿村而过,青石板路两侧的明清建筑仍保留着木窗格、马头墙的古韵,23座古桥横跨交错的水系,将域内老宅、古迹串联成“活的古村落博物馆”。

近年来,荻港村通过实施水资源治理工程,盘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、农业遗产资源,走上了一条差异化发展的路子。游客在村里可以沉浸式体验乡土文化,跟着非遗匠人制作桑蚕纸,还可以到桑基鱼塘体验捕鱼的乐趣。

位于吴兴区西塞山旅游度假区内的香积岭村则通过引进“十里芳菲”文旅项目,将香草产业、茶禅文化、诗词意境“拧成”发展合力,成为诗意栖居的乡村文旅新标杆。村子更是凭借丰富的体验业态,与周边景区形成双向引流,进一步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。

当前,湖州不少乡村已打造成景区化村庄,市级美丽乡村实现全覆盖,实现“一村一景、一村一韵”的全域美丽。正如联合国旅游组织秘书长祖拉布·波洛利卡什维利所说,湖州全域积极发展乡村旅游,在保护乡村自然资源、景观和文化多样性等方面贡献了“中国方案”,这也是此次活动落地湖州的原因。

产业兴旺强村富民

沿着太湖西岸向北,长兴太湖9号公路展现出另一种乡村美学。这条公路串联起夹浦镇父子岭村、小浦镇八都岕村等88个自然村,一边是波光粼粼的太湖,一边是层层叠叠的茶园与银杏林。每逢周末、节假日,各地车辆沿着这条公路驶向各个美丽乡村。

游客多了,沿线村民的“致富路”也宽了。依托公路带来的客流,村民们顺势发展旅游业,开起了茶吧、渔家乐、主题民宿。小沉渎村的“榉树农庄”里,负责人成敏正忙着招待前来用餐的游客。“乡村建设越来越好,游客也越来越多。每到丰收季,店里每天能接待30多桌客人。”成敏笑着说。

为进一步激发乡村文旅资源潜力、拓宽村民增收渠道,湖州还探索出“两入股、三收益”机制,即村集体以资源入股、农民以土地或闲置资产入股,吸引人才踊跃投身文旅项目。村民既能获得土地流转的租金,又能通过参与项目赚取薪金,还能享受股金分红。

以安吉县为例,孝丰镇夏阳村与小红书平台合作创建“小杭坑露营基地”品牌,村民、村集体将土地流转至营地获取租金收入,带动村民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,村集体年收入从2020年的30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300万元;山川乡大里村与安吉云下飞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合作,以废弃小水电站、九曲飞瀑等资源资产入股,打造“瀑布咖啡”等旅游项目,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600余万元,吸纳20余名村民就业……如今,安吉全县超4万人从事旅游相关行业,涉及民宿、村咖、露营等多个领域。

如今,湖州正通过乡村旅游这把“金钥匙”,将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富民优势。据统计,2024年,湖州全市乡村累计接待游客8700万人次,乡村旅游经营总收入达142亿元,连续7年居浙江省首位。

青年创业大展身手

青年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活力源泉。近年来,一大批青年来到湖州创新创业、出彩圆梦。

在南浔区窑里村,千年古窑文化因青春力量焕发新的生机。走进村里,浓郁的艺术氛围扑面而来,陶艺工坊的土窑里正在烧制研学游客的作品,咖啡馆、民宿、儿童馆、艺术家工作室等新业态新空间随处可见……很难想象眼前这个欣欣向荣的艺术友好村曾是产业单一的“空心村”。

2022年以来,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黄彬彬与团队扎根窑里村,成立湖州市水漾窑里乡村发展有限公司,启动“窑里新村民共创计划”。这一计划不仅招揽了400余名艺术家入村,更激发了本村青年的返乡创业热情。如今,窑里村已累计接待游客约20万人次,经营收入累计达256万元。

余村则通过“全球合伙人”计划打响了青年入乡品牌,成了青年创业的“梦想村”。余村以“来了就有房,来了就有钱,来了就有伴”的暖心承诺,打消青年入乡的后顾之忧,为青年创客提供全方位支持。在余村,入乡青年可以享受人才公寓、免费的创业孵化空间,以及政策咨询、资源对接等“一站式”服务。

余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介绍,不少年轻人从“数字游民”转变为留乡创业者,成为乡村旅游发展新的生力军。目前,余村已聚集约1200名青年创客,落地60多个合伙人项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