既不能大拆大建,又得让这片区域“改头换面”,难度不小。“修旧不是封存,而是让历史呼吸,让居民享受现代生活。”广陵古城党工委副书记、管委会主任杨丛刚说,在修复过程中,他们着实动了一番脑筋。
在设计上,工作人员广泛征集、钩沉基础资料,反复论证修改长达两年时间,最终别出心裁地运用了“新中式”建筑与造园理念,让新、旧空间在这里交织、碰撞。在施工上,工作人员力求修旧如旧,“以古法修古建”,比如用以糯米汁、熟石灰、桐油调配而成的“糯米灰浆”来修复墙壁,比水泥更有“呼吸感”。
精细改造之后,一个古今交融的城市文化交流中心应运而生。如今,“广陵有盐”成为古城亮丽风景,市民游客可在古韵悠长的贾氏庭院品茶,在现代时尚的四岸公所打卡。
不少网友留言说,“老味道”与“新活力”,在广陵路、皮市街等都能体会到。
“网红街”皮市街从南到北仅670米长,却聚集了上百家各具特色的小店,让人流连忘返,常逛常新。
前些年,因为喜欢扬州,安徽人王军在皮市街租下一个小店面,购得数千册古籍,自学古籍修复技艺。在他的一双巧手下,一册册残破的古籍获得“重生”,具有古籍特色的灯具、雨伞等文创产品也被开发出来。如今,这家“边城书店”已成为皮市街上颇受欢迎的文化目的地。
刘泓介绍,当一批民宿、文创店铺在皮市街集聚后,政府因势利导提升公共空间、整治交通秩序,吸引了一批自带设计方案和资金的年轻创业群体,古籍修缮、特色餐饮、老字号等特色店铺相继落户。“一条古韵与时尚兼具、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活力街区应运而生。”
在扬州古城,这样的蝶变不断上演:在小秦淮河,昔日水沟经疏浚修复,变身“水上画廊”;汪氏小苑中,工匠手工打磨砖雕,让晚清盐商宅邸“原汁原味”苏醒……
54岁的袁荔,儿时搬离老街,几年前又搬回:“文化味回来了,在这里,能看到儿时的记忆、诗词里的扬州城。”
“老扬州”汤玉华也过上了“时髦生活”:清晨在古巷打太极,午间来一杯咖啡,傍晚漫步老街,或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。她说:“路平了,方便了,生活更有滋味了。”
既不忘“面子”上的修缮,更注重“里子”的生活舒适性和“根脉”上的文化延续。扬州古城,既非博物馆式的陈列,也非商业化的仿古街区,历史文化流淌在街巷、融入日常生活。
“在扬州,住不够,离不开。”袁荔说。
“扬州古城从诗词中走来。而现在的生活,俨然把扬州写成了一首亦古亦今的现代诗。”00后湖南游客舒亦斌说。
古韵悠长,烟火常新。
©2020-2026 ENROL INTERNATIONAL, All Rights Reserved. 备案号:苏ICP备13048603号